什么是稀释效应
“稀释效应”的科学定义是个体生活所在的群体越大,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被猎杀的机会越小的现象。
稀释效应表现
股市中的稀释效应
上市公司的增发新股和送红股的行为都会造成股票的稀释。
比如,上市公司A在外流通的普通股股数是100股,当前股价为10元/股,现决定增发新股100股。也就是说,增发后,流通中的股数为200股,而公司市值没变,还是100股*10元/股=1000元。 增发后,每股价值=1000元/200股=5元,即股价稀释为5元/股。 通常来说,小股东利益是受到伤害。可以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公司股价太高了,普通投资者根本不能进入市场,这时候,通过增发新股使股价下降,可以增加股票的流动性,刺激二级市场的买卖,对投资者来说也未尝不是好事。
稀释效应的实例
稀释效应在股市中的实例
稀释效应显现,市场震荡即将加大。
一般在节后前两个交易日,研究发现A股市场成交较节前最后交易日有所放大,但仔细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权重股开始放量所致,周一金融股工商银行(8.12,0.04,0.50%)、建设银行、中国平安(115.99,2.47,2.18%)、中国人寿(58.15,0.83,1.45%)等均出现了放量大涨的情况,其中工商银行以涨停报收,当日成交69.45亿元,而建设银行上市时,当日单只股票成交237亿元,而近期维持在30-50亿元的水准;周二中国神化上市当日该股成交达322.5亿元,估计后期成交将维持在40-80亿之间,周二从上海A股绝对值来看,全天成交的1637亿元,但从上海A股前20家成交总和来看,其成交金额总和则达到651.62亿元,占当日上海总成交额的39.8%,这说明A股市场资金集中度正在向权重股转移,而新股当日的巨量成交而后出现平淡成交意味着A股市场稀释效应开始显现。而从此现象及A股基本面变化演绎来看,认为A股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的概率正在加大。
稀释效应显示资金集中度导致品种差异
A股市场稀释效应显现出市场品种受到资金关照的程度将体现在品种差异上,从A股市场历史经验来看,许多品种在新股或权重股资金开始集中过程中,品种将体现为明显的成交差异性,差异性的体现将导致A股股价、表现和品种的多方位差异。
从A股市场来看,即有品种交易数百手的大手笔,也有数分钟一手两手的成交,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以香港股市为例,近期香港市场连创新高,但从每日成交量来看,即有大手笔的汇丰控股、中国平安、中国石油等,也有数日内开不出盘的大量“仙股”群体。从中国未来A股市场的发展来看,如果市场化严格执行,多层次市场得以推出,政府不过分的干涉市场,市场以经营业绩、投资回报、价格估值等参考指标来进行股市投资的话,相信在稀释效应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体现出品种明显的成交、股价等差异性来,尽管目前A股市场仍然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但稀释效应和股市成熟的步伐将加快、加大这种差异性的出现。
基本面因素或许配合稀释效应
从A股近期基本面来看,大盘股的不断上市所沉淀的资金将形成明显的稀释效应,从股市密切相关的基本面来看,A股平均P/E已突破60倍,说明市场估值因素正在弱化,风险累积已经较大。预计CPI将继续走高,因此不排除央行采取加息政策。而后大小非的流通市值将达到超过2000亿元的规模,这将为市场增添短期调整的压力。
而从心理预期的基本面因素来看,股指期货的出台将使得做空机制进入股市完善平台,近两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海油服等巨量成交显示权重股的主力机构已收集到了较多权重筹码,这也有预示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信号。
从股指期货的推出分析来看,由于股指期货的价格定价机制、做空机制的传导,不可避免的将引发A股市场的惊天大震荡,而在定价机制传导过程中,部分市场化定价过高的品种包括炒高的蓝筹股股价有可能巨烈的重挫,而对于业绩极差、投资回报平平的绩差股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香港、台湾股市推出股指期货后引发的股价大变迁使得许多业绩极差或估值过高品种进入“仙股”,即使大牛市到来,其仍然涨幅有限,并不会随市场上涨而上涨,而许多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亏损巨大。
中国A股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都是一新生事物,影响如何难以界定。因此从安全角度来看,投资资金向估值优势或股价偏低的权重股转移自然是对股指期货推出预期而进行的风险防范策略,也可理解为机构资金多拿筹码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趋势或预期影响下,A股市场的稀释效应将越来越明显。
A股市场出现的稀释效应仍将继续发展,但这种稀释效应导致的品种成交不平衡将使得许多品种表现将体现为明显的差异性,成交量是股价的最重要支撑,一部分股票将在稀释效应的作用下,产生明显的股价下跌或上涨,而最终的平衡极限打破后,其引发大的震荡将不可避免,从A股效应因素及基本面变化来看,这种因素影响的市场大震荡将可能随时出现。
评论